727函館 (13)  

 

 

Basil Cellar, petit.

 

 

  1988年3月13日清晨,兩班滿載乘客的特急列車同時自青森和函館對開發車,象徵貫通本州與北海道的「青函海底隧道」(Seikan Tunnel)正式完工啟用﹔而開航於明治41年(西元1908年)的青函聯絡船也劃下休止符,結束了長達80年的海峽輪渡史。

  7月27日下午1點04分,特急「白鳥3號」準時抵達JR龍飛海底站,所有要下車參觀隧道工程的旅客紛紛步出唯一一扇開啟的2號車車門,迎面襲來一陣地底空間內的冷冽空氣。

  列車啟動、緩緩駛離,隨即消失得無影無蹤,獨留我們於這科幻超現實的無盡坑道內。

  這裡是「Zone 539」,青函海底隧道。

 

 

727函館 (12)  

727函館 (17)  

 

 

  穿越津輕海峽的青函海底隧道起點在青森縣東津輕郡今別町濱名,止於北海道上磯郡知內町湯之里,全長53.85公里(海底部分23.30公里/陸地部分30.55公里),是全世界最長的隧道,而青函海隧的暱稱「Zone 539」則由來於此。

  在隧道開通之前,本州與北海道之間的交通往來主要仰賴青函聯絡船﹔然而,1954年的一場颱風卻釀成三艘渡輪沉沒、1430人不幸葬身津輕海峽的慘劇,民間憤怒與請願的聲浪高漲,致使日本政府用更積極的態度去檢討隧道工程的必要性。

  1964年5月開始動工挖掘調查導坑,此後又歷經7年的各種研究與考察後才選定隧道的路線與位置,並在1971年4月著手開挖主隧道。1983年1月27日先進導坑首先貫通,進而加快了隧道工程的腳步。

  最後,歷經42年的擘畫與建造(1946年即開始勘查地質)、施工期長達24年的青函海底隧道終於在1988年3月13日完工通車,從此,穿越海峽的特急列車能以最高時速140公里疾馳在隧道內,僅需30分鐘便將本州與北海道緊密而便捷地連接在一起。

 

 

727函館 (20)  

 

 

  我們將隨身行李置於鐵架上,由解說員上鎖,隨後他與另一位負責押隊的工作人員便領著我們往坑道深處走去,邊走邊以清楚宏亮的嗓音向我們介紹這座青函海底隧道-當然聽不懂(有可能在海底深處安排一位中文解說員嗎?),只能以手邊的資料作為參考。看著掛在坑道牆壁上的車站站牌就寫著「龍飛海底」四個大字,這真稱得上是有生以來最特別的見習體驗。

  有時候會遇上「岔路」-另一條坑道以斜角和我們所在的坑道交會,柵門緊閉,裡頭是不見底的陰暗,跟我們頭上綿延不斷的日光燈管所形成的明亮氣氛截然不同。

  然而,在不見盡頭的管狀空間內,無論是陰暗或者明亮,心裡隨時隨地都泛著一股不安的緊張感覺。

 

 

727函館 (18)  

727函館 (19)  

 

 

  青函海隧內包含五種不同的坑道,開放給見習遊客參觀的體驗坑道屬於作業坑的一小部分,當初興建時用來運送材料與機械,允許腳踏車和貨車通行,並以連絡誘導路和平行的本坑相連接,其它還有斜坑(通風換氣)、先進導坑(最先挖掘的坑道,目前作為排水和通風之用)以及立坑(排煙),複雜的坑道系統在海底下交錯綜橫,由此可見工程規模之浩大。

 

 

  在解說員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一扇巨大鐵門前,鐵門僅開啟了大約一個肩膀寬的窄縫,紅色的警示燈不停閃爍、像是抽風機的聲響也嗚嗚叫著,氣氛頓時緊張﹔我們像是接受安檢般地一個個依序通過鐵門,想不到眼前又是一道同樣的鐵門關卡,在穿越兩扇巨大鐵門後緊接著便到達一座位於地底深處的纜車站。

  車廂呈平行四邊形的纜車「鼴鼠號」已經停靠在階梯式的月台上等著我們──這是日本最短的鐵道「龍飛斜坑線」,長度只有778公尺,負責將我們從海面下140公尺的深度運送到地表上。我們踏進同樣呈階梯狀的車廂內、待所有乘客都坐定後纜車便啟動離站,往坑道頂端緩緩爬升。

 

 

727函館 (23)  

 

 

  我們就坐在解說員旁邊,他是一位相當開朗的老伯,他用日文跟我們寒喧,我則是簡單地告訴他我們是台灣人,不懂日文(這樣也敢跟人家來海底隧道見習?),他聽了之後先是若有所思地點點頭,然後又繼續跟我們講話。他很有耐心,遇到只能拿出紙筆寫漢字的我們不但沒有卻步,反而接下來就這樣一來一往,用最簡單的名詞相互溝通,倒也交換了一些心得。我記得他說他的爺爺(或者爸爸?)曾經待過台灣,他自己也來台灣玩過,他很好奇我們台灣人似乎並不是人人都講國語,而是另外一種語言:

  「中國分成很多種語言對吧?你們是講廣東話嗎?」他問,還寫下Cantonese這個字。

  我向他解釋,這Cantonese指的是廣東話,是香港和廣東省的方言,台灣人則是講Taiwanese,意思就是閩南語﹔而中國各地雖然有很多種不同的語言沒錯,不過大家都寫漢字、一樣以中文來溝通。

  這位親切友善的老伯很好玩、也很熱情,即使我們不懂日文他也很認真地跟我們聊天,讓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。

  下方坑道逐漸變成一片漆黑,似乎有迫不及待的必要性得趕快回到地表上才行。

  海底聲納探測,「嘟…嘟…嘟…」,規律、深邃、清楚。

 

 

727函館 (25)  

 

 

  重新看見陽光的那一剎那忽然有種「地底深處18年」的錯覺,眼前的綠草如茵跟先前的灰暗坑道完全接不起來,我還以為海底就是海底,浮上來以後還是在海中央。

  解說員老伯帶大家走出青函隧道紀念館,沿著開滿繡球花的邊坡小路走向可以眺望津輕海峽的龍飛岬,然後宣布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以及回到紀念館集合的時間,他還特別再跟我們三個人確認一次,以免我們什麼也聽不懂結果夯不隆咚走丟了。

  沿著山崖上的公路繼續向前走,來到一個很有趣的「小景點」,它是一段通往海邊村莊的階梯,是供人行走的階梯而非車輛通行的道路,但它卻被冠上「國道」的稱號,而且是日本唯一的「階段國道」!雖然有點不明白意義何在,但誤打誤撞地巧遇這別無分號的日本唯一也是很特別的小插曲。自助旅行最有趣的地方莫過於在遊歷的過程中發現種種新奇事物,因為前所未見而驚喜萬分,那便是旅行的精華所在!

 

 

727函館 (27)  

727函館 (29)  

727函館 (31)  

 

 

  在膝蓋大聲疾呼罷工的要脅下我們順著巨大風車(風力發電設備)所在的方向回到青函隧道紀念館,在空調舒適的館內坐著休息順便觀賞隧道工程的相關影片。這影片的拍攝手法十分卡通化,以戴著工程帽的可愛鼴鼠作為主角,用動畫加紀錄片的方式向大家介紹青函海底隧道的工程歷史,絕對可以吸引小朋友的目光(連我都看得很認真),寓教於樂。

  紀念館內還有按實際比例製作的本坑剖面模型,藉此可以得知隧道本身的構造是鋼骨混凝土,非常堅固(總不可能用夾板包覆保麗龍來跟我們開玩笑吧)。

 

 

727函館 (34)  

 

 

  大家在館內集合後又跟著解說員老伯坐上「鼴鼠號」,重新往地底空間沉降140公尺﹔看著自己一步步逼近黑暗深處,這體驗還真夠刺激!

  一樣是穿過那兩扇巨大防風鐵門,我們在體驗坑道內繞了一圈、參觀以模型打造出來的施工場景,讓人可以親身感受當時艱困辛勞的地底景況,實在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能力與毅力!

  最後,我們回到原先的下車處-僅僅一個坑口大小的龍飛海底站月台-最特別的候車體驗!站在隧道內,我們親眼目睹了一列貨運列車自眼前飛馳而過,「先聞其聲、後見其燈」的感覺不禁使心跳加速!每個人都很興奮,紛紛拿出數位相機和攝影機錄下整段過程!

  特急「白鳥11號」於4點15分準時抵站,我拍下了它停車前的進站英姿,背景則是一片漆黑與深邃。

  我們向解說員老伯道謝,他也要跟我們一起搭乘這班列車回函館,因為他下班了,而這正是他的交通接駁車,真酷!

  4點17分,2號車車門闔上,列車準時啟動離站,離開科幻空間「Zone 539」,結束了歷時3小時13分的見習體驗。

 

 

727函館 (37)  

727函館 (38)  

 

 

  冰河時期,兩極冰原擴張,全球海平面降低而露出大量陸地,津輕海峽曾是諾曼象來往遷徙的途徑。

  而今,青函海底隧道所築起不僅是一條30分鐘直結本州與北海道的便捷選擇,也是一個偉大夢想的實現。

 

 

727函館 (48)  

arrow
arrow

    Basil Cell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